各学院、部门: 当前,正值季节交替,气温多变,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。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,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做好我校春季传染病预防及师生健康监测等工作,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,现就做好校园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相关工作通知如下: 一、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1.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干、咽痛、咳嗽、发热等,发热多为中低热,热程多不超过3天;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,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。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~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(或)低氧血症。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,潜伏期多为2~4天。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,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。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少数经气溶胶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。人群普遍易感,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。 2.流行性感冒。简称流感,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,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。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干咳、全身肌肉、关节酸痛不适等,发热一般持续3-4天。患流感后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,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,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。 3.诺如病毒。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疾病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。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,日常生活接触、水源、食物、气溶胶均可感染,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腹痛和腹泻,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,是引起非细菌型胃肠炎的主要病因。 4.水痘。一种急性传染病,传染性强。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,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被传染。临床表现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下降等症状,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,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—疱疹—结痂—脱痴的演变过程。水痘通常比较温和,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,但个别患者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脑炎。 5.麻疹。麻疹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全年均可发生,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。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。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。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打喷、流涕,眼皮发肿、流泪、怕光,口腔内出现白点,第4天起从耳朵后开始出现玫瑰色斑丘疹,通常2-3天内扩散到全身。麻疹患者可并发喉炎、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、肺炎,少数合并心脏损伤。 6.肺结核。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。主要症状为咳嗽、咳痰,咯血或血痰,有的会低烧、盗汗、胸痛,有的会有食欲差、疲乏、消瘦等不适症状。 二、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.注意个人卫生。勤洗手,不随地吐痰,随身携带卫生防护用品,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,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,勤换洗、晾晒衣服及被褥。 2.养成良好个人习惯。注意室内通风,确保空气新鲜流通,注意气候变化,随时增减衣物,个人卫生用品定期消毒,不随意混用。 3.注意饮食卫生。多吃富含优质蛋白、微量元素、维生素的食物,合理膳食,增加营养,防止机体免疫力下降。 4.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适当加强体育锻炼,合理安排户外活动,提高身体素质,早睡早起,保证睡眠充足,增强免疫力,防止病毒侵入。 5.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。当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出疹、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时,第一时间报告并及时就医。及时进行预防接种,预防接种是阻击各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。 6.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。各办公室、班级、宿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,全面清除卫生死角,定期消毒,保持学习、生活场所环境卫生,共同创建平安健康校园。 三、工作要求 1.各学院、部门要高度重视、压实责任,秉承健康第一、预防为主的原则,及时全面掌握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,加强日常监测及上报,并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。 2.各学院、部门通过会议、新媒体及班会等宣传教育形式,大力普及传染病知识,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。做到早发现、早预防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坚决阻断校园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传播。 3.各学院、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各办公室、班级和宿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,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健康校园建设,培养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切实做好我校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。
校疫情防控办 后勤与基建管理处 2023年4月4日 |